芙蓉國評論丨做強特色產業,讓縣域經濟“百花齊放”
文/肖飛飛
郡縣治,則天下安;縣域興,則國家強。縣域經濟是國家經濟的神經末梢,一頭牽著社會發展,一頭連著萬家燈火。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縣域經濟發展,強調:“要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發揮比較優勢,努力走出一條切實可行的、符合縣情特點的經濟發展路子。”發展縣域經濟的關鍵就在于根植地方特色,做強優勢產業,以縣域經濟的“百花齊放”綻放出全國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滿園春色,切實以“縣之大計”服務“國之大者”。
精心選種,找準縣域經濟發展賽道。湖南省委書記沈曉明在調研縣域經濟發展時,多次強調“特色產業”就是縣域經濟發展的“關鍵詞”。唯有立足資源稟賦選好特色產業的“種子”,才能播種出似錦繁花,在縣域發展中出圈出彩。要堅持規劃先行,破除低水平、同質化的怪圈,摸清縣域經濟實際,充分考慮地理、人文、經濟等積極和不利因素,選準選好優勢產業,找準細分方向,建立縣自主申報、市審核把關、省規劃指導的工作機制,將各縣域的特色產業有機融入湖南省“4×4”現代化產業體系和全國統一大市場,實現錯位發展、協同發展、優勢互補。要有的放矢制定政策,根據選準的優勢產業,出臺發展“一縣一特”“一村一品”的具體實施意見,推動企業走“專精特新”發展道路,大力培育壯大特色產業龍頭企業,培養更多“單項冠軍”,加強延鏈補鏈強鏈,集中力量打造優勢明顯、集中度高、關聯性強、有市場前景的特色產業集群,推動縣域經濟上規模、上水平。
厚植沃土,優化縣域經濟發展環境。梧高鳳必至,花香蝶自來。良好的營商環境是縣域經濟之花競相開放的陽光和雨露,須臾不可缺少。要大力簡政放權,針對縣域經濟發展特點,深化體制改革,合理適當下放縣鄉行政管理權限,優化小微企業行政審批流程,鼓勵市場主體自由選擇和靈活配置資源,推進市場化改革,降低準入門檻,促進市場主體的多樣化與活力。同時強化數字支撐,加快電子政務大廳建設,深化“最多跑一次”改革,為企業發展減負賦能。要加強監管力度,加強市場監管體制建設,梳理公示權責清單,建立以政府、行業、社會相結合的監督管理格局,不斷加大對“吃拿卡要”行為的打擊力度,著力構建親清政商關系,為加快縣域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提供有力保障。要提升服務水平,加大對企業融資、用能、用地、物流方面的優惠政策,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營造有利于縣域企業發展的營商環境。同時運用“好差評”和“紅黑榜”制度,把優化營商環境各項工作內容融入縣域經濟發展目標考核體系,科學調整考核指標,合理設定分值,切實提升服務的主動意識和質量水平。
精耕細作,厚積縣域經濟發展動能。縣域經濟發展面臨著體量小、結構單一、要素缺乏等難題,不可能“畢其功于一役”,必須久久為功,精耕細作,才能厚積薄發。要定期組織研判當前產業發展情況,總結成績,放大長板,查擺問題,補齊短板,對于發展勢頭好的主導產業要一張藍圖繪到底,在不斷細分產業發展過程中做好提質升級的文章。對于實踐證明不適宜發展的產業要及時調整,堅持綠色高質量發展。要培養和用好一批堪當重任的干部,激勵干部擔當作為,切實減輕基層負擔,讓基層干部騰出更多精力用在干事創業上,培育一批專家能手。
山高人為峰,路遠腳更長。縣域經濟是國家經濟發展的堅實支撐,牽一發而動全身,落一子而活全盤。做強特色產業,發展縣域經濟是各級黨和政府義不容辭的責任,必須精心選種、厚植沃土、精耕細作,共同答好這道經濟社會高質量發展的重大課題。
責編:康玉潔
一審:熊敏
二審:羅曦
三審:朱憲章
來源:新湘潭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