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月8日晚,新化縣上梅鎮向東街上熱鬧的民俗表演。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辜鵬博 攝
湖南日報全媒體記者 周俊 曾玉璽
12月7日至9日,全省130余名新聞戰線青年編輯記者齊聚新化,探尋千年古邑的獨特魅力,從青山秀水、人文歷史中感受一見傾“新”的梅山風情。
新化是湖湘文化的發祥地之一,這里嶺峻峰奇、洞幽瀑美,田園如畫、山水如歌,83個基本類型旅游資源散布于星空之下、云端之間:“世界雙遺地”紫鵲界梯田層層疊疊,“亞洲最美地質博物館”梅山龍宮鬼斧神工,“湖紅之源”渠江源水碧山青,大熊山國家森林公園恍若仙境,向東古街彌漫人間煙火……
依托自然稟賦,新化著力實施“旅游立縣”戰略,按照“全景梅山、全業融合、全民共建、全域共享”發展思路,整合旅游資源,挖掘文化內涵,推動產旅融合、文旅融合,闖出一條全域旅游發展新路。
蚩尤故里,湘中之巔,青山秀水醉游人
從縣城驅車,一路向北,1個多小時就來到了大熊山腳下。
車剛停穩,大家就被悠長深邃的牛角聲吸引。走進蚩尤屋場,儺師身著傳統巫服、頭戴儺面、手持法器、腳邁“七星步”,配以獨特的表演,烘托出神秘的氛圍。
解說員龔暑燕介紹,大熊山是全國聞名的蚩尤祖山、宗教名山,相傳蚩尤曾帶領九黎氏族部落生活于此,而巫儺文化與蚩尤有著深厚的淵源。
向上而行,及至半山腰。“千年古剎”熊山古寺掩映于青翠間。大家索性閑坐于千年古銀杏樹下,就著滿地金黃,品茗、交流。稍作小憩,續登至海拔1622米的最高峰九龍峰,朵朵白云觸手可及,山巒疊嶂融進了畫卷。
大熊山森林覆蓋率達93%,有被譽為“物種活化石”的中華銀杏王、集中連片的南方紅豆杉群、中國最高的馬尾松、千年侏儒樹群及20多種瀕臨滅絕的國家級保護樹種,一片繁綠之中還棲息著穿山甲、娃娃魚、紅腹錦雞等珍稀動物。
在盛夏時節,這里成為湘中地區的避暑勝地。呼吸清新空氣,聽各類蟲鳴鳥語,觀云海日出,溯溪賞瀑布群。夜晚與三兩好友閑聚,抬頭便見漫天星斗。
“訪‘蚩尤故里’尋根、賞梅山儺戲傳奇,于千年古剎靜心、登湘中之巔動情。這是我們設計的‘大熊山尋根祭祖之旅’精品旅游線路。”新化縣委常委、縣委宣傳部部長鄒喆告訴記者,近年來,新化著力在豐富旅游線路上做文章,設計20余條精品旅游線路,包含梅山龍宮地質奇觀之旅、紫鵲界梯田農耕文化之旅、三聯峒原始風情體驗之旅、渠江源采茶品茗康養之旅等,“游客不論選擇哪條線路,都能體驗秀水青山的美景。”
“點”上做精品,“線”上做特色,“面”上做品牌。新化立足“全域”配置旅游資源、規劃旅游布局、融合產業發展,整合形成自然風光、鄉村休閑、紅色文化和建筑景觀等旅游主線,建成國家4A級景區4家、3A級景區4家,先后躋身中國最具魅力文化旅游百強縣、首批國家全域旅游示范縣。
今年前3季度,全縣共接待游客810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達77億元,分別增長41%、45%。
老街升騰“煙火氣”,一半市井風情,一半歷史人文
夜幕降臨,古街被漫天花燈點亮,向東街的“夜生活”剛剛開始。
媒公媒婆邁著“愜意”步伐,引領著大紅花轎,劃旱船、敲鑼打鼓的迎親隊伍排成長龍,演繹傳統中式婚俗。記者來回穿梭,不停拍攝,記錄下滿滿國潮風。
“新化給我的印象,就一個詞——驚艷!驚艷于它的厚重歷史,驚艷于它的煙火活力。”衡陽市廣播電視臺活動中心副主任甘娟娟贊嘆。
向東街始建于明朝時期,位于新化老城上梅古鎮的資江畔,為新化現存唯一還保存原有市井特色的老街,有弄堂、閣樓、宅院等歷史建筑212座,街道以青石板鋪就。
古巷深深,蒿子粑、糝子粑、馬練王等特色美食,琳瑯滿目;傳承幾代的向東街紅湯牛肉粉,辣烈濃香,讓人酣暢淋漓。走進特色茶館,圍爐煮茶、茗香裊裊,得以體會“人在草木間,浮生半日閑”的自在。慎德堂里,觀碑廊、看古董、感受老物件,還可觀看民俗表演。
徐徐而行,隨心探店。針對年輕人喜愛的“夜游”模式,向東街已悄然“冒出”一系列夜間消費新業態,酒吧、旅拍、樂隊演出,為夜經濟注入新活力。據了解,這里已入駐商戶130余戶,年營業收入達到3500萬元。
新化充分挖掘當地飲食和民俗特點,以向東街為紐帶,將市井風情與人文歷史相結合,圍繞文化旅游布局業態,形成了以“十葷”“十素”“十飲”為代表的傳統美食消費,以梅山武術、新化山歌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代表的傳統民俗文化消費,以手工、打卡、直播、夜市等新業態為代表的時尚消費,構建“可賞、可玩、可口、可品”的融合發展體系,帶動文旅消費升級。
12月4日,湖南省文化和旅游廳公布首批省級夜間文化和旅游消費集聚區名單,向東街成功入選。
“紫鵲”攜手“渠江”,云端繪就茶旅“豐”景
從婁懷高速紫鵲界互通口,沿著精心設計的“彩虹”公路,循著盤旋山勢上行,“彩虹”盡頭,便是紫鵲界梯田景區。
紫鵲界豐收美景
冬日的紫鵲界,云蒸霧靄,月牙山、瑤人沖、丫髻寨,展現著多姿多彩的梯田美景,小如碟、大如盆、長如帶、彎如月,農家小屋、清澈溪流、趕牛老人點綴其中。
“不僅能欣賞美景,還能現場體驗傳統農耕稻作文化。”湖南衛視記者何景昆徜徉于梯田之間,不錯過每一個最佳拍攝點,“要讓更多人欣賞紫鵲界美景、感受新化魅力。”
紫鵲界梯田始于先秦、盛于宋明,8萬畝梯田層疊400余級,最高處海拔達1558米,入選世界灌溉工程遺產、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前不久,“紫鵲界梯田對話世界”——農耕文化交流互鑒大會在新化舉辦,發布《梯田保護與發展共識》(紫鵲界共識),再一次把紫鵲界梯田推向了世界。
穿過紫鵲界,抵達有“湖紅之源”美譽的奉家鎮渠江源村。這里峰巒林列、云山霧海、溪多林茂,氣候溫和濕潤,是新化紅茶的核心產地,“以茶養壽、以茶養生”盛行,形成獨特茶壽文化。
“奶奶,您多大年紀了?”
“你猜猜看,我過100歲噠,很快就101歲嘞!”
漫步村內,面對記者的“長槍短炮”,劉海容老人滿臉笑容。今年,新化獲“中國茶壽之鄉”首創縣稱號,渠江源便是“茶壽之鄉”名片所在地,當地有百歲老人15位、鮐背老人126位。
依托中央專項彩票公益金支持項目,新化將紫鵲界與渠江源等區域聯合開發,打造紫鵲界“茶旅文”融合鄉村振興示范區,覆蓋奉家鎮、水車鎮、文田鎮等3個鄉鎮19個村。以紫鵲界的旅游資源促進紅茶產業發展,依托紅茶產業衍生的采摘體驗、康養小鎮、茶園觀光等,形成更豐富的旅游業態。
高山梯田、高山茶園,共同描繪產業發展最美曲線。示范區去年實現茶旅文產值13.88億元,帶動4223戶15128人發展產業實現增收;今年茶旅文綜合產值可望達到15.5億元以上,農戶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達到10.5%以上。
(原載《湖南日報》2023年12月11日05版)
責編:龔雅麗
一審:龔雅麗
二審:周俊
三審:熊小平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

版權作品,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湖湘情懷,黨媒立場,登錄華聲在線官網www.voc.com.cn或“新湖南”客戶端, 領先一步獲取權威資訊。轉載須注明來源、原標題、著作者名,不得變更核心內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