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國評論:融”得自然 “合”出效益——醴陵市縣域經濟發展觀察之二
湖南日報全媒體評論員 歐陽金雨
黨的二十大報告指出:“堅持以文塑旅、以旅彰文,推進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發展。”文旅深度融合,“合”出效益是出發點,也是落腳點。醴陵是千年瓷都,紅色文化資源也十分豐富。行走醴陵,當地文旅發展“融”得自然、“合”出了良好效益,值得說道說道。
文旅融合,“文”是切入點。為什么人們提到長沙,就會想到岳麓山、橘子洲?為什么人們游覽西安,多半會去秦始皇兵馬俑?文化是一地與另一地最容易區別的點,這是根植于本土的特色,也是競爭優勢所在。同樣的,到醴陵,怎能不了解陶瓷?
醴陵的陶瓷谷,是目前國內陶瓷行業規模最大的藝術建筑群。總占地面積650畝,總建筑面積100萬平方米,以陶瓷器皿作為建筑造型,包括醴陵陶瓷博物館、陶瓷谷展覽中心、瓷谷藝術館、陶瓷谷超市、圖蘭朵酒店、瓷器口風情文化旅游街等。
如此大的體量和規模,讓陶瓷吃上了“旅游飯”,醴陵“一日游”變為了“過夜游”。游覽,谷里的博物館+展覽中心+藝術館,將陶瓷的由來、興盛以及現代技藝的傳承與發展娓娓道來。沉浸在陶瓷谷里,游客不花上大半天是逛不完的。住宿,谷里有圖蘭朵酒店。168間各具特色的陶瓷文化主題客房,讓客人對陶瓷融入日常生活有了更真切的體會。玩耍、體驗,醴陵近來火爆的“撿瓷器”活動,令“過夜游”又增添了幾分時尚、樂趣。當地優化“撿瓷地圖”,規范商家的市場行為,完善交通、餐飲等基礎配套,讓醴瓷裝進了更多人的后備箱。數據顯示,今年1至10月,醴陵接待游客595.56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75.65億元。
除了聲名在外的陶瓷谷,株洲市“十強鄉鎮”之一的醴陵市東富鎮近年來的文旅融合探索也頗具代表性。在這里,今年10月開營的國防教育綜合實踐基地讓人大開眼界。實踐基地里,有毛澤東在醴陵考察湖南農民運動的舊址之一東富寺、毛澤東親自命名的“可為井”、農民運動考察紀念館、幸福屋場、國防教育課堂、軍事武器體驗區等多處景點。從東富寺出發,大人、小孩在這里傳承紅色基因、接受國防教育、體驗軍旅生活,“黨史紅”因“迷彩綠”的映襯而更加鮮艷。國防教育綜合實踐基地“文旅+研學”的探索,也為打造教育新生態提供了新的模式。實踐基地后續的市場表現,無疑值得期待。
猶記得2018年,國家文化和旅游部成立。自此,“詩和遠方”開始并肩同行。“文旅融合”一詞,已被談論了五年。五年過去,如何減少“牽強附會做加法、千篇一律少生機”的假融合、淺融合,如何多一些既“融”得自然又“合”出效益的真融合、深融合,醴陵的經驗或可資借鑒。
責編:康玉潔
一審:熊敏
二審:羅曦
三審:朱憲章
來源:湖南日報·新湖南客戶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