調查研究是謀事之基、成事之道,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更沒有決策權。
時間回撥到20年前。2003年2月25日,《浙江日報》頭版新開了一個專欄:“之江新語”。開篇之作就是《調研工作務求“深、實、細、準、效”》。這篇不到300字的短文,字里行間,蘊含了一個重要的方法論,那就是:調查研究務必要保持求真務實的作風,絕不能搞形式主義、官僚主義,要多到困難多、群眾意見集中、工作打不開局面的地方去。曾經,說到下基層調查研究,有這么一種現象,那就是個別干部熱衷于走“經典路線”,只看“門面”“窗口”;一些基層單位也喜歡安排去那些工作搞得好、問題比較少、情況不復雜的調研地點。為什么選這些地方?答案不言而喻。但如果只看“盆景”,可能就會錯過真正的風景;繞著問題走,可能就無法發現工作需要重點改進的地方。那些容易被忽略的“后院”和“角落”,可能恰恰是困難多的地方。

圖片來源網絡。
困難多的地方,才是老百姓急難愁盼問題最為集中的地方;困難多的地方,才是領導干部在直面錯綜復雜利益沖突中增長才干的地方;困難多的地方,才是進一步密切黨群關系、厚植執政根基的地方。去哪里搞調研,看似是方法問題,其實關乎思想作風。調查研究應切實防止思想認識偏差,真正把功夫下到聽實話、摸實情、辦實事上。認識到是真正到一線調研,而不是只調研一條線;是遠的近的都要去、好的差的都要看,而不是只看“窗口”和“門面”;是躬身入局、身入心至,而不是只“看看景”“散散心”;是表揚和批評都要聽,而不是只聽順耳話、不聽逆耳言。今年3月,黨中央決定在全黨大興調查研究,作為開展學習貫徹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主題教育的重要內容。湖南省委全面落實黨中央部署要求,深入開展“走基層、找問題、想辦法、促發展”活動。領導干部以身作則、率先垂范,廣大黨員深入基層、深入群眾、深入實際,了解情況、問計于民,推動大興調查研究在三湘大地蔚然成風。深入開展“走找想促”活動,既是湖南省主題教育的自選動作,也是在全省大興調查研究的重要抓手。走基層是“一線巡診”,找問題是“把脈問診”,想辦法是“治病用藥”,促發展是“強身健體”。根本目的是發現問題、解決問題、推動發展。在這次主題教育中,大家共同感到,坐在辦公室想想都是困難,下到基層看看到全是辦法。產業發展的堵點是什么?基層治理的難點在哪里?民生改善的痛點怎么辦?面對這些問題,不能繞著走、避著說、躲著干,而是要堅持事不避難、聞過則喜。只有真正把身子“扎”下去,才能把答案“找”出來。多采取“四不兩直”的方式,多到矛盾多、困難多的地方去,多關注薄弱環節、“冷門”領域,而不是按“路線”走、看“樣板間”、照“腳本”過,才能看到真情況、聽到真意見、抓到真癥結。

圖片來源網絡。
毛澤東同志曾形象地比喻:“調查就像‘十月懷胎’,解決問題就像‘一朝分娩’。調查就是解決問題?!?到矛盾多、困難多的地方調研,既要有正視問題的態度和勇氣,還要有解決問題的本領和行動,發現問題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發現不了問題,或是發現了問題卻假裝沒有看到問題。深入細致找問題、破難題,才能切實防止調而不研、研而無果。主題教育開展以來,湖南堅持把整治整改作為重要內容貫穿始終。11月30日召開的省委常委會(擴大)會議暨全省“走基層、找問題、想辦法、促發展”活動第五次調研情況交流會上,就以“表現在基層、根子在上面”問題為突破口,推動整改整治取得更大實效,進行了部署,緊盯問題,上下聯動,真刀真槍,切實把“問題清單”轉化成“成效清單”,真正把高質量整改整治轉化為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有效舉措,轉化為人民群眾的獲得感。“操千曲而后曉聲,觀千劍而后識器?!?新時代新征程,唯有將調查研究這一共產黨人的優良傳統接續傳承、發揚光大,多察實情,大興實干,我們才擁有戰勝前進中一切風險挑戰的最大底氣,才能創造不負時代、不負人民的實績。
責編:楊雅婷
一審:熊敏
二審:羅曦
三審:朱憲章
來源: 湘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