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國評論丨從“大家好”著眼,提升鄉村“幸福質感”
8月12日,沈曉明來到十八洞村竹子寨一家農家樂,了解群眾增收等情況。
□吳剛華
8月12日,省委書記沈曉明在湘西州十八洞村調研鄉村振興工作時強調, 一家好不叫好,大家好才是好,讓全體村民都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
人民幸福是黨執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是黨執政的力量源泉。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就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人民群眾的幸福感、滿意度自然就成為衡量黨的工作的重要標尺。如何量好標尺,關鍵在于最大力度地解決好困擾人民群眾的大事小事。黨員干部只有從人民群眾的身邊出發,讓變化看得見、摸得著,讓人民得到“真金白銀”的實惠,才能切實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換取人民群眾有“質感”的幸福生活。
提升“質感”關鍵在于找對方向?!耙患液貌唤泻?,大家好才是好”,緊緊圍繞共同富裕和協調發展,抓好鞏固拓展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讓全體村民都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就是當前做好鄉村振興工作的正確方向。
要實現“大家好”的共同發展目標,就要多從全局出發,從大多數人利益出發。堅決不能打著人民的旗號,搞犧牲人民利益、滿足個人政績的面子工程和形象工程;堅決不能在規劃上漂漂亮亮、在宣傳上天花亂墜,卻對人民漠不關心。這樣就算高樓大廈建起來、產業占地不斷擴寬,發展指數做上去了,人民的幸福指數還是會不斷下降。
鄉村群眾最關心的就是自己的工作生活,困擾最大的也是身邊的“急難愁盼”。解決好這些就能發揮“倍數效應”,大力提升正向激勵作用。因此,提升群眾的“幸福質感”,應校準方向,多從小處著手,讓群眾小事得以解決,讓變化就在身邊,為實打實的幸福感“加碼”。黨員干部應多深入基層一線傾聽人民群眾的心聲,應以腳上沾泥為榮,樹立“沒有調查就沒有發言權”的工作理念,主動入村入戶,切身感受群眾的困難是什么、困難有多大,進而研判采取什么辦法、運用什么方式,解決群眾問題。
鄉村振興工作細節很多,矛盾不少,經常會新老問題疊加,需要時刻優化,均衡協調發展。這就要求我們不能開“空頭支票”,更不能光說不做;不能隔靴撓癢,更不能牛頭不對馬嘴胡亂解決。
應當把人民的事當成自己的事,想方設法第一時間辦成辦好。要注意工作方式方法,梳理問題清單,集中資源優勢,做到問題不解決不松勁、解決不徹底不放手、整改不到位不休止、群眾不認可不罷休。只有這樣,“全體村民都過上更加幸福美好的日子”的美好目標,才能不斷變成美好現實。
責編:扶雄芳
一審:熊敏
二審:羅曦
三審:朱憲章
來源:紅網時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