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國評論丨想有喬木 先培厚土——強化“三個高地”人才支撐系列評之四
湖南日報全媒體評論員 朱永華
在競爭激烈的年代,“得天下英才而用之”已成為全社會的共識。
如此求賢若渴,實為人才難得。在科技為王的產業發展時代,一個領軍人才可以帶動甚至“空降”一個產業也絕非夸張。近些年來,湖南人才事業雖然取得了長足進步,但人才結構不優、供需矛盾突出、吸引集聚能力不強的問題依然存在,“高精尖”人才缺乏,攻克“卡脖子”技術尖端人才、領軍人才少,開放型人才儲備不足,關鍵核心技能人才更是“一將難求”。
引天下英才,不妨換位思考——人才為什么要來湖南?來了湖南干什么?到了湖南會怎么樣?這些問題的背后,無不與發展環境息息相關。為此,省委人才工作領導小組會議把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列為重要內容。
從現實情況來看,最近幾年各地為延攬人才,紛紛出臺優化環境的“人才新政”。湖南當然不例外,效果也較明顯。但是,當我們以整體的視角來審視人才環境,則仍有提升空間。比如,我省歷年引進、培養的國家重點聯系專家、長江學者和省海外高層次人才,有“紛至沓來”的欣喜,也有“流失出走”的遺憾。高端人才“流失出走”的背后,折射出湖南人才發展環境的短板、不足。這些問題,是我們必須直面的現實。
鞋子合不合腳,自己穿了才知道。優化人才發展環境,必須真正想人才之所想、急人才之所急。
如果把人才的需求分為幾個層次,至少應該包括這幾個方面:首先解決“安身立命”的問題,包括住房落戶、醫療保健、子女教育、配偶安置等。第二是待遇,包括經濟待遇、政治待遇和社會待遇——既要讓人才價值在薪酬中得到體現,同時也要給予“身份”榮譽,讓人才的獲得感既有“里子”也有“面子”。第三是干事創業的需要。對于頂尖層次人才來說,他們最關注的是這個。如發展平臺、科研項目、信息咨詢、知識產權保護、審批制度等。曾有科研人員感嘆:單位對我很重視,但是一些正常的項目事務需要層層上報審批,拖沓繁瑣的“案牘”之風消磨了信心,也貽誤了項目的進展。如此種種,需要引起高度重視。
想有喬木,想看好花,一定要先培厚土。發展環境好,優秀人才才能舒心生活、安心工作、專心發展。虛心看到差距,誠心改善提升全省人才發展環境,看似“慢工細活”,實則對打造“三個高地”具有壘土之功。
責編:扶雄芳
一審:熊敏
二審:羅曦
三審:朱憲章
來源:新湖南 ? 湘江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