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國評論丨三破三立,激發中國經濟活力
□李星宇
近日,2023年中國經濟半年報公布。今年以來,隨著經濟社會全面恢復常態化運行,我國經濟運行逐步企穩向好,發展質量穩步提升,但也面臨著一些風險挑戰。今年是全面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的開局之年。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堅強領導下,全國人民勠力同心、勇毅前行,持續優化企業發展環境,“敢”字當頭,破立結合,推動中國經濟運行好轉、發展質量提升。
干部要敢為,破除觀望等待心態,樹立主動作為的行動自覺。“等靠要”思想最誤事,“等”是不擔當,“靠”是耍滑頭,“要”是不作為,都是消極作風。為人民服務,“擔當”二字重逾千鈞。新時代的干部沖鋒在前,難免步入“雷區”。如果組織部門不問緣由,一味批評懲戒,那將挫傷干部干事創業的熱情和積極性,甚至催生出“少干少錯,不干不錯”的錯誤心態,認為經濟社會發展守好自己的“一畝三分地”即可,不愿意放開手腳創造性的開展工作。為了提振干部干事創業的“精氣神”,讓黨員干部敢于作為,各地要突出正向激勵,以既有“力度”又有“溫度”的有效舉措,建立健全有利于激發干部擔當作為、干事創業的工作機制,完善考核評價,樹立鮮明用人導向,實現精準考核獎勵,使考核結果與干部選拔任用、評先評獎等掛鉤,不斷營造“能者上、庸者下、干者容”的干事創業環境,激發“事不避難,勇于擔當”的精氣神。
企業要敢干,破除反應遲緩行為,樹立搶抓機遇的強烈意識。在經濟全球化的背景下,國內和國際市場競爭越來越激烈。高質量發展是新時代企業發展的主要方向,而要實現高質量發展科技創新是第一動力。在未來企業的競爭當中,科技和創新必然是重要的競爭力量,企業想要做強做大,就要深入挖掘國外消費市場需求,明確發展定位,破除反應遲緩行為,樹立搶抓機遇的強烈意識,加強科技創新,引領企業轉型升級,進一步提高國際競爭力。目前,中國制造的品質和競爭力正在不斷提升當中,各地企業要立足世界市場發展趨勢,學習先進經營理念,加大科技人才及團隊培養支持力度,加快企業轉變發展方式、調整產業結構、轉換增長動力,進一步適應國際貿易發展模式,提高全方位、多領域的開放合作,為企業發展帶來新時代的機遇。
地方要敢闖,破除條條框框束縛,樹立打破常規的服務態度。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國務院從行政審批改革切入,大量削減行政審批事項,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政府治理體系進一步優化,改革成效日益顯現。為了持續建設服務型政府,各地區要細化服務任務和工作職責,積極創新服務形式和舉措,開啟智能化政務服務新時代,打造“企業直通車”等多種形式的互動交流平臺、線上線下的“雙向”通道,通過網絡渠道及時收集企業訴求,將“線上+線下”的服務模式運用起來,推進建設智能化政務服務大廳,研發智能化政務服務系統,在政策、資金、技術等方面對企業進行大力支持和幫扶,切實增強企業發展信心。
責編:楊雅婷
一審:熊敏
二審:羅曦
三審:朱憲章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