芙蓉國評論 | 穿好“引、育、用”繡花針,繡出人才“百景圖”
濟濟多士,乃成大業;人才蔚起,國運方興。一直以來,習近平總書記都十分重視人才工作,1983年在河北正定工作期間推出“人才九條”,2021年出席中央人才工作會議強調“深入實施新時代人才強國戰略,加快建設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2022年黨的二十大報告更是全面部署“完善人才戰略布局,堅持各方面人才一起抓,建設規模宏大、結構合理、素質優良的人才隊伍”。只有將人才的基石打牢、筑穩、建好,國家和民族才能長遠發展、持續遠航。
廣開門路,穿好“引”針招賢納士。“鳳凰擇良木而棲”,若要引得鳳凰來,必先栽有梧桐樹。站在新時代的起點,充分注入人才力量才能更好驅動科技創新、推動時代發展。引進人才要“全”“專”兩字并駕齊驅,既要從戰略部署的全局觀視角出發,積極引進各行各業的高學歷人才、專業技術人才、高技能人才、緊缺專業帶頭人、致富帶頭人等人才,也要聚焦本地特色產業、龍頭企業,邀請行業領軍人士加入,引領行業繼續高質量發展。廣納賢士要“德才兼備”與“不問出處”相輔相成,學識工作背景雖重要,但也不能被困于“唯職稱、唯學歷”的“規矩方圓”中,而要德才兼備、以德為先,著重考量人才的個人品德修養、職業道德素質等,同時也要秉持“英雄不問出路”的態度,將選拔方向多向鄉間田野的種(養)植大戶、工廠車間的操作能手轉移,不斷為人才隊伍注入新力量,增加“人才池”的新鮮與活力。
以人為本,穿好“育”針精準培養。“人才池”的不斷積蓄并沒有一勞永逸,還要不斷“因人制宜”加以培養才能保持“人才池”的激活狀態。針對研究型、應用型、技能型、創新型等不同梯隊、不同崗位的人才,要長遠規劃不同的培養方式,打造學習平臺、創新平臺、就業平臺讓他們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要堅持“能者上、優者獎、庸者下、劣者汰”的正確導向,營造良好的學習競爭氛圍,讓人才“自育”。在“運輸沙丁魚”的故事中,將沙丁魚的天敵鲇魚放入沙丁魚的運輸容器,沙丁魚為了生存而加速游動,從而可以保證到達港口時,沙丁魚依然存活且富有生命力。人才的淘汰退出機制能讓他們提高不斷學習、不斷創新、不斷探索的進取力,進而增強競爭力,提升整體素質。
知人善任,穿好“用”針各盡其才。“駿馬能歷險,犁田不如牛,堅車能載重,渡河不如舟”,只有將正確的人放在正確的崗位上,才能實現人才使用的效用最大化,要充分了解人才的思想動態、價值取向、興趣特長、工作需求,給予他們更多的關心與幫助,使人才與崗位相適配,發揮他們最大的作用,讓本土人才感受到家鄉的重視,讓異地人才感受到如家的溫暖,激發他們的“主人翁”精神,增強擔當作為的使命感、責任感、榮譽感。同時,也要營造和諧良好的干事創業氛圍,選拔機制是否公平公正,創業平臺是否生機旺盛,就業環境是否滿足需求導向,都能影響到人才的使用效率。“用”才是“引”才和“育”才的最終落腳點,也直接決定了人才的“去”與“留”,只有不斷健全人才的使用機制才能讓“人才池”的水細水長流。
責編:楊雅婷
來源:會龍山街道辦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