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洗腳上岸” 奔向美好生活
新冷水江5月31日訊(曹丹)漁民“洗腳”上岸,如何實現“退得出、穩得住、能致富”?在市就業服務中心的幫助下,退捕漁民劉俊勇和王永衷努力學習種養殖技術,順利從“水上漂”成為“創業者”,走出了一條前景寬廣的“致富路”。
清晨,在禾青鎮爐竹村,退捕漁民劉俊勇正一邊給仔豬喂食,一邊盤算著新一年的養殖計劃。2020年,劉俊勇響應國家“長江十年禁漁”號召,“洗腳”上岸。上岸后的劉俊勇一度十分迷茫,年過半百,轉產就業成為擺在他面前的一道難題。
退捕漁民劉俊勇說道:“就是我們也很激動,那以后做什么事呢,想做事也沒什么事可以做。”
市就業服務中心在了解到劉俊勇的情況以后,指導他參加養豬技能培訓。有了技術支持,劉俊勇就有了創業的底氣,立即著手擴建自家原有的小豬圈,一門心思搞起了仔豬喂養。這一年收益良好,初嘗甜頭的劉俊勇決定進一步擴大養殖規模,卻苦于沒有資金。就在劉俊勇一籌莫展時,市就業服務中心給劉俊勇送來了“及時雨”,幫他申請了創業擔保貸款15萬元。
退捕漁民劉俊勇說道:“現在我資金也有了,靠著黨和政府給我們貼息,貸了款,以前只能賣一百多頭仔豬,現在我準備擴大規模,賣個五六百頭仔豬,年收入可能在20萬左右,要是以后還有可能達到50萬一年的收入。”
和劉俊勇一樣,擁抱新生活的還有金竹山鎮新田村的退捕漁民王永衷。上岸后,王永衷把目光投向了家鄉的土地,精心經營創辦的東衷果蔬種植合作社,從靠水吃水的漁夫轉型成為靠天吃飯的農民。經過幾年的發展,合作社在做大做強的同時,還帶動了周邊村民就業增收,每年可提供固定崗位16個、季節性崗位70余個。
退捕漁民王永衷說道:“當時候我們漁民上岸以后,不能再打魚了,當地的勞動就業部門就找到我們座談,幫我們提供小額貸款、技術指導,我們開始做的時候只有二三十畝,發展到現在有一千多畝,也同時帶動了我們周邊村民一個勞動就業,有活做,同時他們自己也發展,跟著我們做,現在做成這個樣子也蠻滿意了。”
放眼望去,蒼翠的果林隨著山勢連綿起伏,與江水交相輝映,一幅生態畫卷徐徐展開。如今,從“打漁人”到“打工者”“生意人”,退捕漁民們懷著感恩和敬畏,用不同的方式回饋著曾經養育過自己的一方水土。據統計,冷水江市78名退捕漁民中,需轉產就業71人。到目前為止,有就業意愿和能力的退捕漁民已全部實現就業,所有補貼政策做到應享盡享。下一步,冷水江市將持續抓好退捕漁民轉產就業安置保障工作,形成長效機制,鞏固禁捕退捕工作成效。
責編:康玉潔
來源:冷水江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