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書有錯誤?湖南小學生致信教育部部長獲回應
部編普通高中教科書編印的內容。(資料圖)
長沙橘子洲頭文化墻上的相關內容。
紅網時刻新聞3月26日訊(記者 潘錦 )一個標點符號的質疑,“驚動”了教育部部長。近日,湖南大學子弟小學三年級四班謝思源同學的家長,接到了人民教育出版社受教育部委托打來的電話,就謝思源同學致信教育部部長懷進鵬的有關內容專門予以回復說明,表示將會考慮謝思源同學的相關建議,在今后的出版物中對相關內容作進一步說明。
那么,信中究竟是什么內容引發了教育部部長的重視和回應?
原來,上個學期,謝思源和同學們到長沙橘子洲頭開展中隊主題活動時,發現橘子洲頭文化墻上張貼的《沁園春·長沙》這首詞的結尾用了個問號(曾記否,到中流擊水,浪遏飛舟?)。謝思源當時感到疑惑,不管是從內容上,還是從語氣上看,她都覺得這里應該是個句號或者感嘆號。帶著這份疑惑,她去請教班主任陳俊老師,陳老師鼓勵她自己去尋找答案。
回家后,她和爸爸媽媽一起去圖書館查閱毛主席的手稿影印件。發現毛主席手稿上打的也是句號而不是問號。這時候,她的爸爸媽媽想起了高中語文教材上好像有這首詞,于是又帶她去查教材。結果讓他們非常吃驚的是,由教育部組織編寫、國家教材委員會審核通過、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現在正被全國各個學校使用的普通高中教科書語文(必修)上冊中選編的這首詞的正文最后打的也是問號,而附在教材中的毛主席手稿影印件上打的卻是個句號。這就讓謝思源更疑惑了,這么著名的一首詞,明明毛主席在手稿上使用的是句號,為什么教科書上寫成了問號?
除教科書外,謝思源同學發現在網上和其它一些公共場合,這首詞最后有打句號的也有打問號的。 她又去查了很多資料,但也沒有找到使用不一致的說明。
帶著這些疑惑,謝思源在陳老師的鼓勵和同學們的幫助下,給懷進鵬部長寫了一封信,并留下了家長電話。沒想到信寄出后不久,就得到了懷進鵬部長的重視和回應。于是,就有了文章開頭那一幕。
對于此事,謝思源的班主任兼語文老師陳俊頗有感受地說,善于發現、善于思考并敢于提出自己的意見和想法,是他們在日常教學中一直所鼓勵和倡導的。謝思源同學能夠圍繞《沁園春·長沙》這首詞中的標點符號使用作出深入的思考和探討,她既感到欣慰,也不覺得意外。
湖南大學文學院張平教授表示,從謝思源同學反映的情況與提供的一些資料來看,無論是教課書上的呈現,還是其他場所的體現,確實存在不一致的現象。這首詞從表義、語氣來看,最后到底應該打句號還是打問號,的確有必要進一步探討和說明,免得更多像謝思源一樣的小朋友存在不解和疑惑。
責編:楊雅婷
來源:紅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