肩關節痛,自主鍛煉就行了? 當心疼痛越來越重
日常生活中,大家經常會因為各種原因出現肩關節疼痛,甚至活動受限,這時候“好心”的鄰居阿姨就會告訴你,這是肩周炎,要多動,不然就會關節粘連。那么,事實真的如這位“久病成良醫”的阿姨所說的嗎?
關節炎定義廣泛
何為肩周炎呢?中華中醫藥學會在《2017年肩關節周圍炎中醫臨床診療指南》中這樣定義:肩關節周圍炎是肩周軟組織(包括肩周肌、肌腱、滑囊和關節囊等)病變引起的以肩關節疼痛和活動功能障礙為特征的疾病。簡稱肩周炎,又稱凍結肩、粘連性關節炎,因為常常發病于50歲左右的人群,又被稱為“五十肩”。
按照這個定義,只要是肩關節的疼痛活動受限,可以寬泛地將其診斷為肩周炎。但事實上,肩周炎定義的是粘連性關節炎,有關節粘連活動受限的典型特點,主被動活動均受限,疼痛程度反而不是特別嚴重。所以治療的時候需要配合增強運動,比如爬墻、被動拉伸等等,以此來松解粘連的關節,恢復活動度。
我們知道,關節的活動,除了骨性結構的支撐,還需要肌肉的牽拉,才能完成活動。所以肌肉損傷,甚至肌肉斷裂,也會導致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對于這種肌肉損傷的情況,患者期望通過自行活動關節恢復功能,就是天方夜譚了。自行活動關節,以期望恢復功能,就是天方夜譚了。事實上,肌肉損傷,需要的是休息,反復運動肌肉,只會加重病情,越動活動越受限,越動關節越痛。
找到病因再治療
如果大家能夠理解肌肉損傷和康復的特點,那么就可以理解這樣一種肩關節疾病——肩袖損傷。其表現為肩關節疼痛、活動受限,往往被核磁共振確診。其原因就是肩關節周圍的肌肉,岡上肌、岡下肌、肩胛下肌、小圓肌的一處或多處損傷。
發病率上,也是肩袖損傷更多,患者發生肩周炎的比例相對少一些。而肩袖損傷治療時需要的就是休息,避免患處活動加重病情,這也是很多被診斷為“肩周炎”的患者,大量活動后病情發展的原因。
損傷機制的不同,就導致了治療的差異性。肩周炎需要活動,肩袖損傷需要休息,這就需要我們在臨床工作中鑒別出來,區別治療,以獲得更好的療效。
日常生活中如何保健
避免肩關節受寒,注意保暖,避免提拉重物,避免長期臥床時看手機等長時間使用肩關節的動作,適當的活動,避免外傷。
大部分肩袖損傷程度不重,保守治療即可。
龍華醫院骨傷科是滬上著名的石氏傷科流派,傳承至今有170余年,中醫藥論治慢性筋骨病效果顯著。石氏內治方藥,特色外用膏藥,配合中醫理療,在此基礎上,還有肩關節腔注射等現代治療手段,中西醫結合,讓病患加快康復,免于手術痛苦。
如果損傷嚴重或完全撕裂,或經保守治療六個月效果欠佳,需考慮手術治療。隨著現代關節鏡技術的發展,在關節鏡下微創治療,可以取得較好的療效,部分巨大撕裂者也可行開放手術修補肩袖。
龍華醫院骨傷科 朱棟
責編:盧智彬
來源:新民晚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