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春節”申遺成功 我市“舞春牛”亮相申遺視頻
新冷水江12月25日訊(曹丹 任平)“舞春牛”是我市一項承載著深厚農耕文化底蘊的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12月4日,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決定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冷水江“舞春牛”在“春節”申遺視頻片中精彩呈現,助力中國“春節”人類非遺代表作項目申報,展示這一傳統民俗的魅力。
在沙塘灣街道和諧藝術團的“舞春牛”非遺傳習館,演員們正在排練,為春節的展演做準備。舞牛、耕田、播種、插秧、收割,舞臺上演員們隨著《農耕四步曲》中場景和節奏,模仿著牛的各種動作,形態十分逼真,邊舞邊唱,再加上動聽、奔放的《農耕曲》《春牛調》的伴奏,現場充滿了農家歡快的情趣。屋場地坪里,鼓樂齊鳴,花燈列陣,蚌仙漁翁相戲,春牛游鄉送福,喜慶熱鬧。樸素而接地氣的表演,表現出農耕文化的質樸。
“舞春牛”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賀永魁說:“根據《農耕四步曲》的內容進行創新改造搬上了舞臺,插田、播種、中耕一直到秋收,到斗牛,全套節目都是我們劇團創造創新把它搬上舞臺的。”
“舞春牛”起源于古梅山的“椎牛”,成形于清康、乾盛世,在沙塘灣地域已傳承3百多年,是當地春節期間一項盛大的傳統民俗活動。“舞春牛”分為賀年、開耕、戲牛、豐收四節,緊密圍繞農耕主題,生動描繪了農民從歡度新春到春耕播種、插秧勞作,直至秋收豐盈的全過程。內容豐富、內涵深刻、影響廣泛,寄托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憧憬和向往。
“舞春牛”非遺傳承人王異興說:“‘舞春牛’是梅山地區沙塘灣一帶春節開展的一次民俗活動,傳說春牛是上蒼玉帝為了體恤民情賜予人間,通過舞春牛活動表達農民美好的愿望,表達農民喜愛勞動,愛護春牛,盼望豐收的愿景。”
76歲的賀永魁是沙塘灣街道和諧藝術團團長、“舞春牛”的第五代傳承人,也是該項目的省級非遺傳承人。他自幼便對這一藝術形式情有獨鐘。在冷水江市文化館的扶持下,賀永魁與王異興共同創立了沙塘灣和諧藝術團,并于2008年成功恢復了這一傳統藝術。
“舞春牛”省級非遺代表性傳承人賀永魁說:“我父親是個傳承人,那個時候我跟著他,過去叫做《夜故事》,舉起花燈趕著春牛,敲鑼打鼓到各個院落去舞春牛,這個舞春牛有陣地表演,現在通過我們挖掘整理以后搬上了舞臺。”
賀永魁及其團隊巧妙融合舞蹈、音樂與梅山小調等元素,鑄就了“舞春牛”別具一格的藝術風貌。近年來,通過社區、進鄉村、進校園、進景區的展示表演,和非遺傳承人的帶徒授課等多種方式,讓“舞春牛”這一古老藝術煥發新生。
“舞春牛”非遺傳承人劉小生說:“2016年開始來學這個舞春牛,王異興老師是我的老師,他教我怎么唱怎么來舞春牛來舞。《農耕四步曲》每個節目每個項目我們都會,在這個幾年里我也去過婁底去過長沙都表演過,我會把這個繼續傳承下去。”
據了解,12月4日,在巴拉圭亞松森召開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政府間委員會第19屆常會上通過評審,決定將“春節——中國人慶祝傳統新年的社會實踐”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此前,我市積極推送省級非遺項目“舞春牛”參與“春節”申遺視頻的文本制作和拍攝。此次“舞春牛”亮相“春節”申遺視頻片,展示項目風采,為“春節”申遺增光添彩,也較好地促進了婁底非遺工作的開展。
市文化館黨支部書記梁湘紅說:“這個消息讓我們非遺工作者和非遺傳承人深受鼓舞,對非遺項目后續的傳承和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使其更具有活力與希望,為非遺文化的延續注入了強大的動力。”
婁底市文旅文體局四級調研員李曉容說:“這次湖南僅有三項列入其中,冷水江的舞春牛是其中之一。這在婁底是第一次,將促進婁底非遺保護在更大范圍,更深層次開展挖掘、整理、保護、傳承、開發、創新和利用,從而開啟婁底非遺保護新的篇章。”
責編:楊雅婷
一審:鐘鼎文
二審:熊敏
三審:羅曦
來源:冷水江市融媒體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