錫礦山之變——“世界銻都”生態修復治理走筆
錫礦山披上了“綠裝”。
初夏時節,萬物蔥蘢。
沿著蜿蜒盤山路,走進百年錫礦山,青山逶迤,鳥語花香,處處綠意盎然。
前來游玩的游客,三五成群,穿行于花海之間拍照打卡。
就在幾年前,腳下這塊土地還是山體裸露,植被匱乏,水體污染、采空區塌陷……礦區生態滿目瘡痍,傷痕累累。
近年來,婁底市委市政府、冷水江市委市政府,堅決貫徹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以“尋千謀萬策,護千山萬水,歷千辛萬苦,為千秋萬代”的精神,打響了錫礦山環境污染綜合治理攻堅戰。
山之變,昔日荒山披綠裝
錫礦山是中國銻工業的發祥地,開發歷史至今已有120余年,鼎盛時期的錫礦山礦工最多達10萬余人。
但長時間、粗放式的礦業開發,讓數千萬噸歷史遺留廢渣遍布于礦區各個角落,房屋、山體、耕地受損等多重生態問題頻發。
曾經的錫礦山,滿目瘡痍。(資料圖)
錫礦山地區面臨的困境,得到了國家、省及婁底市各級黨委政府的高度關注。2013年9月,湖南省政府將湘江保護和治理列為“一號重點工程”,滾動實施三個“三年行動計劃”,并將錫礦山納入重點整治區域。
婁底、冷水江兩級市委、市政府成立了高規格指揮部,將錫礦山區域環境綜合治理作為“一號生態工程”,一場覆蓋“礦內礦外、山上山下、城區鄉村”的攻堅戰轟轟烈烈打響。
2010年來,錫礦山先后關停相關污染企業89家,取締非法銻企業6家、手工選礦小作坊145處,關閉淘汰落后產能17.5萬噸,銻采礦權從12家整合為2家,銻冶煉企業從91家整合為9家。
但由于日復一日、年復一年的開發積累,砷、銻等毒素污染成為困擾治理的一大難題。
針對砷堿渣無害化處理世界性的難題,在砷堿渣實現“三防”儲存的基礎上,冷水江市聯合湖南有色產業投資集團、中南大學、湖南省環科院等科研單位進行技術攻關,歷經三次技術迭代,2萬噸/年的砷堿渣無害化處理能力的裝置順利投入運行,技術處于世界領先水平。
經過十余年技術攻關和努力,安全填埋處置了7400萬噸一般固廢與65萬噸野外混合砷堿渣,建設了一座砷堿渣暫存庫,將散落的近11萬噸歷史遺留無主砷堿渣集中貯存。
生態復綠,“荒山”變“青山”。冷水江市開展了“礦山復綠”“萬畝大造林”等專項行動,對主體滅失礦山和石漠化山體進行植被恢復,昔日“灰都”重披“綠裝”,昔日錫礦山,逐漸變成了“大花園”。
從整頓關停污染企業、到聯合開展治污技術攻關、再到大規模植樹造林復綠,錫礦山生態環境的“欠賬”漸漸還清。
人之變,村民吃上旅游飯
“這里很漂亮,幫我拍一張!”冷水江市民王麗君與閨蜜一起,在錫礦山盛開正艷的金錢菊花海中,盡情打卡,留下珍貴的時光記憶。
“變化太大了,我幾乎每個月都要來一次,爬爬山,賞賞花,以前想都不敢想?!?王麗君說。
市民在花海中拍照留念。
山變綠了,水變清了,渣變沒了,空氣更清新了。
蝶變的步伐依然鏗鏘。當地主動進擊,在文旅產業上繼續大做文章。
循著蜿蜒盤旋的公路一路向上,路在景中,景在路中,好一幅和諧美麗的生態畫卷:
“萬馬奔騰”地質景點,神態各異的大石塊似萬匹白馬奔跑在花海。
今年五一小長假,錫礦山上的“玫瑰愛琴?!保l頻刷屏網絡,吸引了無數游客競相前來。
“萬馬奔騰”地質景點。
為提升錫礦山區域廢渣治理項目的生態效果,營造舒適優美的生活環境,冷水江市按照“宜景則景”的原則,投資1000萬元,于2020年年底在七里江片區廢渣管控集中填埋場實施了生態景觀提質改造項目——玫瑰愛琴海。
冷水江市還整合錫礦山資源,打造集紅色、工礦、研學、生態為一體的綜合旅游,先后建成“萬馬奔騰”“百駒戲水”等旅游景點,昔日的荒山姹紫嫣紅,礦區變景區,成了游客心儀的網紅打卡地。
如今的錫礦山景色秀麗、游客眾多,形成了極具地域文化特色的“礦區風景”。
錫礦山的蝶變,也深刻改變著當地人的生活。
今年68歲的學山村村民蔡金云對環境的改變深有感觸,以前在家無所事事,現在隨著游客的紛至沓來,她在山上開始做起了生意,吃上了“旅游飯”:每日賣些茶葉蛋、礦泉水、檳榔等物品,方便了游客的同時,也鼓足了自己錢包。
“生意越來越好,現在淡季一天也能賺幾十塊錢呢。” 蔡金云向記者開心地比劃手指頭。
責編:楊雅婷
一審:鐘鼎文
二審:熊敏
三審:羅曦
來源:湖南學習平臺